为提升体育教师对健身健美训练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能力,进一步规范学生健身指导的科学性与安全性,3月12日下午,体育综合教研室在实训楼D104教室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活动。本次培训以“理论筑基+实践强化”为特色,综合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参与,为构建专业化、系统化的健身指导体系奠定坚实基础。

聚焦理论深度,夯实科学指导根基
培训伊始,王硕老师阐释了健身健美训练的核心逻辑,强调“安全、科学、个性化”三大原则。基础理论环节涵盖多领域知识:解剖学赋能精准训练:通过骨骼与肌肉系统功能解析,教师系统掌握胸背腿臀等主要肌群的位置、功能及协同机制,为动作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。
生理学揭示代谢奥秘:从ATP供能到肌肉超量恢复原理,结合有氧氧化与无氧代谢特点,帮助教师制定高效训练计划。
营养学支撑训练效益:针对健身人群需求,解析蛋白质摄入时机、碳水循环策略及电解质补充方案,构建“练-养结合”的科学理念。
强化技术实操,规范动作细节教学
实践环节以“动作示范+分组纠错”为核心:
力量训练标准化:针对深蹲、硬拉等经典动作,培训师逐帧拆解动作轨迹、呼吸节奏与保护技巧,利用弹力带辅助纠正常见错误。
有氧与功能性训练融合:通过波速球平衡训练、HIIT强度控制等实操,提升教师对多场景健身需求的适应能力。
个性化计划设计实战:教师分组完成“减脂/增肌/体态矫正”三类方案设计,结合BMI评估与SMART原则,现场展示方案逻辑并接受专家点评。
构建防护体系,筑牢运动安全屏障
针对校园健身风险防控需求,培训设置运动伤害防护专题:
预防体系搭建:解析热身动态拉伸流程、运动负荷监控指标,演示肌肉贴扎与急救包扎规范操作。
急救技能强化:通过CPR模拟演练与运动扭伤应急处理情景剧,提升教师突发状况处置能力。

反馈与资源双驱动,打造持续成长生态
培训尾声,王硕师围绕“训练周期规划”“特殊体质学生指导”等议题展开研讨,并提出增设运动心理模块的改进建议。教研室同步发布《健身指导资源包》,涵盖肌肉解剖3D模型、训练计划模板库及运动营养电子手册,支持教师课后深度学习。
体育综合教研室负责人袁术仙老师表示:“本次培训构建了‘学-练-评-研’闭环体系,既强化教师基础技能,更培育了‘以学生需求为中心’的课程设计思维。未来将持续推进专项培训,助力学生在安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自信。”
通过此次活动,综合教研室体育教师团队实现了从“经验教学”向“科学指导”的转型升级,为校园全民健身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注入专业动能。